2024-11-29
清晰”可以说是学习的基本窍门,掌握了它,我们就可以化解学习中很多常见的问题
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其目标就是要清晰理解思考或学习的内容。这一章书会基于上一章关于大脑的基本科学知识,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到清晰。我觉得这些好建议不但适用于在校的学生,更加有益于我们成年人在这个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要搞清楚一些更为复杂问题。
在上一章里,我们学习到人有三个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这样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能轻松地筛选不同的信息。如果,遇到我们判定为重要的事情(例如,什么时候商家打折,哪里开了间奶茶店),理智脑就会参与思考,此时这个信息就会进入意识层面进行分析,其内容和细节就会变得越发清晰。相反,我们认定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甚至会被大脑丢弃掉。这样一来,信息在脑子里的印象就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没有了印象。
学习方面,在连续接收源源输入的信息过程中,我们意识层面(理智脑)把一些信息吸收了,却忽略掉其他一些。从整体的知识吸收来说,我们变得一知半解,对一些知识点很清晰,而对其他则模糊不清。而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找到模糊不清的地方,弄清楚。
可惜的是,懒惰的我们,也托着一个懒惰的大脑。大脑往往避重就轻地回避模糊不清的知识区域,要么一直在清晰的知识区域练功,要么就压根儿不想去找找自己哪里模糊不清。因为这样做是低能耗的,我们大脑可以省下很多额外的精力去享乐。我称这种学习方式是“用潜意识来学习”,开启自动模式学习,时间过了,作业做了,没有看到进步。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能耗的事”,他们跟普通人的区别不仅仅在勤奋的程度上,更重要的事努力的模式上。他们知道需要
书本反复建议学生使用错题本,把已知的和未知的分离开来,错题本使用得当的话,可以让我们跳出已知的区域,专注于未知或者模糊的知识区域,努力地开疆辟地。对于成年人来说,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大脑里的7个小球是远远不够存放的(关于7个小球,详见我《2024-11-22-认知觉醒-大脑》的读书笔记),把我们的思考用文字图表等记录下来,方便我们更好理清思路,对问题进行拆解。我在码代码的时候也经常需要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画出来。在和同事谈到技术难点的时候,更是要画写在大白板上,可以更为直观地交流意见。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成年人要攻克某些难题,目标都是一样——“消除模糊”,要做的事情就是“有一是一”地把问题展开,从已知的部分抽离出来分析,逐个攻破。 在此过程中,不断追根溯源的自问(甚至是勇敢的灵魂拷问)可以帮助自己唤醒全部地意识效能进行清晰和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例如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自我反思
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助我们成年人分析问题和自省。
关于学习,无论什么时候,我给你的第一个建议都是先学会保持平稳的情绪。 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别说在校学生了,就连社会上的成年人在遇到烦恼和痛苦时,也多半习惯被动承受,少有人乐于主动面对。
有效的学习和思考都是依赖理智脑,而且需要大量能量。在这个前提下,情绪大脑必须是积极配合的,三个大脑一起用力才事半功倍。如果情绪不稳定,或者对某些事情,潜意识就回避,消极对待,那么,理智脑在思考的时候就肯定被拖后腿了。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消除情绪大脑产生的忧虑,那么雪球就会越滚越大,最终完全压倒理智脑的正常发挥。而且会反作用于潜意识,对自己说,“我不行,不是这块料子,永远搞不清楚了”。其实,你不是不行,也不是不能搞清楚,只是需要点勇气去正面面对。
对一件事的情绪和态度,往往都是由潜意识引起的,我们或许也搞不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例如,我小学的时候,语文还不错,到初中以后,一直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也自然不好,越是如此,也越怕看书,渐渐就不看书了,尤其是小说。潜意识就觉得小说都是用来打发时间,我知道阅读好,就是读不进脑子里。所以,我快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读完过一本小说。直到这几年才开始认认真真正视这个阅读的问题。
正视一个问题的方法很简案,就是追根到底地直问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
-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我也曾经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有些事情一开始我犹豫,不敢去尝试,主要是对未知的焦虑或者恐慌,担心事情结果不如意,或者一发不可收拾。这个时候,我会自问,“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还能活着吗?”,只要我还能活着,那么不妨一试,我通常会用最低期望值来鼓励自己去尝试。我还记得多年前我打算辞掉永久工(permanent)去找合同工作(contractor)。我一开始也很犹豫,虽然合同工作报酬高,时间相对灵活。但也有可能随时被结束合同,家里收入不稳定因素会增大。当时,我问我太太,“如果我给辞退了,而且3个月找不到新的合同工作,我们还能生存吗?”她的肯定回答和支持,给我冲出去的勇气。结果合同工作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不稳定或者水深火热。结果合同工作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可以继续成长,见多识广。
有时候,要发掘埋藏在潜意识里的一些底层问题会让自己千头万绪。最好就是写下来,写出来,写开来。把自己所想所思一一陈述出来。
书写自己当前面临的负面事件,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这一行为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
我个人觉得书写是最有效的,打字次之。书写不求快,只求质量和深度,写每一句相比打字都需要更多酝酿,自然会更珍贵。当然,我也鼓励打字,可以提高表达输出的效率。我目前两种方法都在尝试着使用中。
除了书里说的勇气,我觉得耐心也十分重要。对一些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看法,我可能一时无法改变过来,要我们思想上从彻底的逃避状态,回头看一眼呆在那个角落,已经发臭了的问题,已经是很大的转变了。要做到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跑起来。我们需要给自己耐心。我们只要还在不放弃地尝试,已经值得赞赏了。
我们除了努力清除情绪的模糊之外,我们需要清晰行动指南。不然,我们会被偷懒爱玩的习惯所支配,错过来了本可以利用好的时间和精力。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开学的时候,很自律,老师布置什么作业都高质量按时完成。一到放假,生活就变得一团糟。又或者高中读书不错的同学,上了大学变成了懒散的学生。这类人依靠外在的指引甚至压力才能有效学习工作。一旦失去了行为指导,顿时措手不及,脑子里空空如也。
这是因为选择行动上模糊不清
我们,尤其是在中国填鸭式教育下成长的小孩子(包括我),从小被灌输统一的标准和唯一的求学道路,被安排同一种教育方案。因此,我们从来都不需要为行动做任何选择。甚至到高考填报大学志愿,有不少家长主导了选择的权利。
大家只要跟着安排走就可以了,不用动脑去想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一旦进入完全自由的时间,虽然刚开始会很舒服,但很快,人们就会迷失在众多选项中,觉得做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天生就没有被训练去学会做选择题。不会权衡选择之间的利弊关系,不愿意去做决定(甚至逃避),更不用说为自己的选择决定而奋勇向前。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有时候就是因为那么一点点障碍,我们的大脑为了省点力气,就可能不自觉地选择那个它最熟悉、最简单、最确定的选项——娱乐
因此,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行动的模糊性出现了。大脑很容易开启自动模式,选择享乐,舒舒服服呆在十字路口继续刷屏好了,止步不前。
分析一下,那些高考时是学霸,但高考后是学渣的同学们,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处于一种“没得选”的状态时,我们更容易保持专注,也更容易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事情。于是,应对选择模糊的方法也就产生了:想办法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时间“单行道”,让大脑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与其说让自己“没选择”,我觉得是提前帮自己选择好,定好操作细节,到执行的时候,大脑就越容易执行,不需要再花精力去选择了。做计划其实也是一个很费劲的事情。但是一旦做好了,后面的执行就容易很多了。例如,做木工前,要把步骤思路都想清楚,做起来就是机械运动。简单高效。
具体到每天的生活,我们就需要进行日程规划。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获得合理分配和利用,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以下是作者提到的注意事项
在行动前,大胆假设是好事。
“假设”就是一个可以消除模糊、让人继续行动的有利武器。只要善用这个技巧,我们就可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各种“模糊和不确定”的场景,从而提升自己的行动效率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团队工作中,也如此。
你只需在每次需要表态的时候,利用当前所有可用的理由和依据,先假设一个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点。即使它不一定正确,你也不一定要说出来,但你必须有一个观点。时常这样练习,你的主见就会慢慢变强。
这个技巧的关键不在于对错,而在于你得先有一个“想法”。只要你能够依据当前所有的知识和可用信息做出一个假设,你就不会卡在原地,就能够继续向前迈进。而更多新信息必然会在后续的行动中慢慢浮现,因此你就有了果断行动和快速进步的可能。
正如标题所说,我们所谓没有行动力,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摸不着,因此不敢下决心做决定或者悠游寡断。
这个时候,有效的计划可以为在模糊区中行动而护航,大胆的假设可以推动我们开始行动。有这两项的加持,我们会更积极,更自信地一步步通过实践让行动变得越发清晰。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比如他们面对试卷上的错题时,不会止步于写上正确的答案,还会对错题背后涉及的知识点和学习习惯进行深入探究和反思复盘,再把同类型的题目反复做几遍,直到彻底掌握相关知识。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不是不知道这个方法,只是他们要么不去整理错题本,要么整理了也不去看,他们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对。
为什么我们更愿意选择在舒适圈里学习,就是我们的大脑会选择低能耗的事。学习,尤其是,要消除模糊的过程,就要像有用力擦玻璃,是一项相对高能耗的事情,涉及跳出舒适圈,在拉伸去学习。
这也是学霸和一般学生的区别。
通过实践,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听课、做作业、看参考书等学习方式无法让自己真正进步了。因为这些学习过程的效果不能被直接检验,唯有将转化的结果清晰地记录在进步本上,才可以检验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由此,他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进步本的完整操作是快速进步的有效方法。如果犯过的错误下次还犯,做过的题目下次还错,那说明这根本就不是学习,或是效率极低的学习。相反,保证出过错的题不再出错,搞明白之后不会忘记,才是学习的底线。
学习失去的目标,或者没有正反馈(自己到底学会了没有,以为看过了,就记住了,到做题的时候,还是做错。
错题本,进步本,不仅仅是记录而已,而是通过记录帮助自己提升,吸取教训,进步。 同样,做笔记的方法不是为了记而记,而是为了清晰思路,把问题核心暴露出来。
#联想——海绵式阅读法里面提到三个层次的阅读法,(碎片,全局,笔记)都是帮助我们通过这些方法更好地吸收知识。我们永远离不开“记录下来”这个步骤。只用记录了下来,我们才有吸收内化的材料基础。
“核聚老师”个人的案例(以其公众号名称呼)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面对烦恼时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这极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虽然被动地承受痛苦也会耗费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响下,人就是不喜欢主动耗能,所以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们都不知不觉地被支配着。只要不主动思考,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就像在1500米跑步考核开始前,那种不知名的恐惧会让人紧张得全身发抖,而我们一旦开跑、不得不与这种恐惧正面交锋时,就会发现1500米考核也不过如此。如果我们再积极些,学会从一开始就主动正视它、拆解它、看清它,或许那种紧张就不困扰自己了,我们甚至能从容地“享受”比赛。
有没有一些事,你做之前,听起来已经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后做好了之后,想一想,“没有那么难吧?自己之前多想了”。这就是情绪给你的错误印象。等到实际行动起来,大脑才会对事情的难度和挑战有正确的认知。因此,父母们,我们鼓励孩子进步,承担新的责任时候,先从情绪入手,尽力排除孩子心中的忧虑,帮助他们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这让他们的情绪大脑就绪和配合思考。 当然,说是容易,我做父亲的也需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们。
书写自己当前面临的负面事件,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这一行为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 2019年1月,读者“王棋”和我说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我朋友被领导批评,情绪特别低落。在自己无法消化情绪时,她就用笔一条条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自己到底在难过什么。当把真实想法一条条写下来并想清楚之后,她就觉得没有那么难过了,觉得领导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是在帮助她改掉问题、提升专业能力,只不过这种事实被批评后的难过情绪包裹了。我当时特别吃惊:竟然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消解自己的情绪!我被批评后总是一直陷在情绪中,从来没有理性分析过自己到底在难过什么。看来高手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相通的。 所以,如果你在学校里遇到各种烦恼和痛苦,且身边又没有人可以倾诉,不妨通过这种方式来自己梳理。这样一来,即使没有他人帮助,你也能自己疏导情绪。
情绪自我疏导。所以,小时候情绪不稳定,写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情绪梳理,疏导,调整,发展的方法。虽然,我到了快成大叔的年纪才知道写日记的好处。但是,现在开始也不迟。如果时间限制不能天天写,也努力多写。我发现,每次我一开始下笔写,笔头就开始带动思考,结果我总是有所收获。
《开放心胸》的作者杰米·彭尼贝克通过幸福实验也发现,运用书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更加健康。因此,他同样建议:一旦你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就拿出笔和纸把事件的经过、自己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写下来。过程中不用修改,不用检查,更不用管语法或句式对不对,只要放手去写就好了。 同时他还强调,写下之后一定要回答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 一是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 二是我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书写的意义不只是宣泄怒气,更在于找出意义。只要学会用这两个问题来审视情绪,我们就能从负面事件中获得积极的视角和看法。
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当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脑中有很多头绪,或者拥有很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时,你就会进入“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既可以做这个,又可以做那个”的状态,就像自己始终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从而使自己陷入不确定性之中。
选择突然多了起来,如果不假思索,学会选择,那么就是失去了方向。
我们需要每天专门花一点时间对一整天进行规划,就像学校制定课程表一样,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自由时间进行细致的规划,达到不用思考可以直接行动的程度。 我建议你准备一个专用的本子,然后按照以下三步进行操作。 第一步,列出当天所有要做和想做的事情,包括十分钟后要去倒垃圾这样的小事,总之就是把大脑中所有的想法和念头全部倒出来,清空大脑的工作记忆,这会让脑子变得清晰。 第二步,按重要程度对所有事项进行排序。只要排出序号,我们就能将注意力聚焦到最重要的任务上,不会让自己轻易被其他事情带跑。 第三步,根据当前所有可用信息把每项任务安排到具体的时间段里。即明确几点到几点做任务1,几点到几点做任务2……这样可以把自己的精力约束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事件上,就像一个明确的课程表,到点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用在那个关头再去思考自己该做什么。总之,计划要明确到自己不用动脑就可以迅速行动!
我正在使用这样方法为我早上起床后的时间安排行动指南。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用10分钟左右时间,复盘回忆早上的计划执行情况。根据复盘结果,我写下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的一系列行动安排。所以,我起来后,就不用再费脑子做选择题了。这样,我可以不假思索地执行前一天晚上的计划。 当然,执行起来也会灵活变通,合情合理。如果意外出现了,就需要时刻调整。这一切都应变都会反馈到下一轮的行动安排中。 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切我都“写下来”。不要小看写下来这个动作,对执行力的推动作用。我个人深有体会。
当然,你肯定很担心自己的假设会出错。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你完全不必担心!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世间所有人的想法其实都是假设,即使是对你最有帮助的想法,也只是假设,而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作者成甲也说:“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种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所以我们无须盲从他人的态度和观点,也不必盲目否定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反正大家都是在假设嘛。重要的是,我们得有敢于假设的意识,无论对错,先练习起来。即使假设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多总结、多修正,保持头脑开放,始终用最新、最可靠的理由和依据来支撑自己,就可以不断革新自己的假设,使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越来越接近事实。
假设是推动前行的基础。至少,可以在心理上为自己增添了一点信心,刚好控制对未知的恐惧和担忧。事情只有展开了,我们行动了,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才会变得越发清晰。止步不前,一直观望,不会让你有更多的信心开始行动。因此可以说,信心和行动是相互相成的。你行动了,就会看得更清晰,那么你就会多一分信心,带着这多一分的信心,你会很原因行动下去。
书中里不少建议,我在这些年的实践中隐隐的感觉到其中的奥妙,例如“写下来”,情绪管理,日程规划。当然,阅读这一章的最大的收获是解释了很多我读书时候的一些困惑。我现在虽然不能在回到脱产学习的阶段,但是这些建议依然适用于我目前的工作生活。
我最近开始新的跑步锻炼目标。而且希望能充分利用早上阳光,多阅读,多运动和多写作。因此,我需要稳健的日程规划和执行习惯。我目前就在慢慢实践体会书中的道理。这是一个一生人都可以修炼并且从中获益的过程——我们如何在面对问题,困惑,挑战,人生低谷,负面压力的情况下,做好情绪管理,拨开云雾,继续积极自信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