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
我们常常听老师鼓励我们,说,“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学们都很乐意的把下句改成,“学海无边回头是岸”。总之,老师的警句吓到了大家,同学们就躺平吧。那么要怎么说呢?作者说,某位科学家强烈的要求把“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字,换成“乐”字。意思就是要把学习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情,而非苦差。想想什么事情更能激发我们的情绪脑和本能脑去加入行动?是快乐的事,还是痛苦的事?
那么如何把学习变成一件乐趣的事情。其实对一件事是否感到乐趣是我们个人的主观体验,并没有客观的标准。而让个人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主要就是要找对匹配 自己的学习方案。我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在以下两方面做出调整:难度、强度。另外明白有利速度和生理周期的道理,我们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会有更合理的看法。
我们经常应用一个舒适区来说明难度问题。
舒适区里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困难区是我们不会的知识,拉伸区则是我们真正需要突破和学习的知识范围。而拉伸区和舒适区的交接部分就是我们要找到的匹配难度。在拉伸区里学习,我们会觉得有一定挑战,但是并非没办法解决,当成功解决后,我们会感到十分有成就感。把学到的知识巩固之后,这部分内容将进入我们的舒适区,如此一来,拉伸区也会被拓宽。往复循环后,我们把越来越多的知识纳入舒适区里。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小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加法是他的舒适区,乘法是他的拉伸区,除法就是他的困难区。那么,在他学习乘法之前,他可以先学会分组计数的方法(舒适区和拉伸区的边缘所在),把物品按每组2份分组,掌握乘以2的规律。如此类推按照每组3份,4份,5份……分组,让学生明白分组的规律。当然明白这个规律的时候,他就也准备好开始学习乘法了。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循序渐进,学习的内容既不会无聊,又不会望而生畏,反而会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好奇心,发起挑战的意愿。这样一来,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趣事。
成人在自学的时候需要掌握多一个能力,就是把复杂的问题拆解,分难度级别,并且按照难度级别为自己匹配学习内容。我们思考起来不会那么吃力,更加容易进入高效的心流状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书本上所教的内容复杂得多,而且不少问题都是被第一次提出来的,前无古人。因此,具备问题分析能力很重要,甚至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才能。
思维上的强度一般以极度专注的时间为计算单位。不同人在做不同的事情上能极度专注的时间长度不同。我一天不同的时段看同一本书,都感觉有不同的专注时长。
如何找到自己匹配的时间长度呢?这个需要不断尝试体会,原则是,在一段时间内,自己是主动愿意去做的,而不是靠着意志力撑着。我的做法是以25分钟(番茄时间)为基准点。每次开始阅读,写作或者工作的时候,我就开始一个25分钟的计时器,如果,我在计时器结束前就看时间了,多多少少说明我那时候不是很愿意做,那么也不要勉强自己。如果25分钟计时结束后我还想继续,那么我给自己设多一个10分钟的计时器。总共35分钟左右,我大概也要休息活动一下。然后再回来开始新的一轮番茄时间。
番茄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大家不妨试一下更长的时间长度,30分钟,40分钟。但对我来说,25分钟是一个心理上不长的时间,我更有容易开始做一些看起来不容易的事。另外,我在安排日程的时间是以番茄时间来计算,而不是以小时计算。这样我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更灵活安排碎片时间。
明白了难度和强度是因人而异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不要用学校社会对你的期望来给自己匹配,更不要按照别人的标准去匹配自己。简单来说,不要拿自己的情况跟学校社会的标准比较,更不要和别人比较。我们只需要知道自己要走的路,现在走到了哪里。要学些什么知识,现在学到哪里。要做些什么事情,现在进度如何。然后继续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比较,更大的痛苦来自和外部比较。如果我们只和自己比较,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心情就自然豁然开朗了。
每个运动状态都会有一个起始速度和最佳速度。在起始的时候,运动物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使其运动起来,而在进入最佳速度的后,只需要不多的能量就可以继续维持这个最佳速度。例如,汽车启动的时候,油耗会大一点,而进入高速前行的时候,则需要少量的油就可以维持住运动。
另外,运动物体也可以借助一些外力作用使自己更省能量地进入最佳运动速度,例如从高出借助势能,物体受到引力作用加速。
说了这么多物理现象,我想借此说明我们要进入学习的状态也要经过类似的过程:从起始速度(起始状态)到最佳速度(最佳状态)。 一开始学习那几分钟,我们还没有进入状态,有可能觉得不情不愿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我们排除干扰,坚持下去,一定就能进入极度专注的状态,也就是最佳状态。一旦进入了极度专注状态,我们的注意力就不容易被打破,能够轻松地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了。
因此,当你一开始学习或者工作,偶尔会觉得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要一下子就认定自己不是这块料。先排除心理阻碍和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做一段时间再说。说不定最后你会很享受沉浸专注的体验。最终这样的正面体验就会让你觉得这件事是有乐趣的。
有研究发现人类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水平都有波动式地循环周期。体力一个周期循环需要23天,情绪需要28天,智力就需要33天。这意味着我们这三方面都会有低谷和高峰的时刻,但低谷或高峰都不容易重叠到一起。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日子你觉得体力特别好,打球特别有手感,动作特别流畅。而有时候则觉得差强人意。情绪方面,你总有那么一些日子觉得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做事情。有些日子则开开心心,笑呵呵的。智力方面,有些时候你觉得脑子就是记不住想不起动不了,特别郁闷。另外一些日子,思维特别敏捷,都想把别人的事想好了。
明白这个周期规律,我们制定计划的时候都应该尽量合情合理,给自己留出一些缓冲,万一做不到,也会后背方案。又或者给自己制定只有最低下限的目标,而不设上限。这样即使我们在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状态好的时候,多多益善。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硬生生地死死盯着目标,如果确实状态不好,又例如病了、意外情况,我们灵活变通就好了,不需要有任何愧疚感。
无论做什么事,学习好、工作好,我们都应该喜乐地去做。当然,有些事表面上看来你不感兴趣,或者世人眼里认为这不是件喜乐的事,但是,事情并没有喜乐与否之分,一切在乎我们主观。而上面所说到的难度、强度、有利速度、生理周期都是帮助我们找到匹配自己方法去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而且让做这件事变得喜乐顺心。
当然,还有更深层的道理,帮助我们在看似逆境的情况下也能喜乐满足。下面的读书笔记也会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