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码农边跑边读的故事

《精力管理》 精力管理的新理论

2025-01-23

新理论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一再强调要学会设立时间表,好好管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这一点都没错,而且,我到现在还在设时间表。时间表提前把自己在未来某一个时间点想做的东西安排好,到时候照着做就好了,省去了说服自己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损耗。

我们常为争分夺秒、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甚至悬梁刺股而称道。认为要管理好时间,避免压力,“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放松是在浪费时间”,“回报驱动表现”,“依靠自律”,“积极思考的力量”(不断喝心灵鸡汤)。可惜,这一切都不适合我们大多数的平凡人。我们的棱角被慢慢磨平,生活变得不痛不痒又或是一地鸡毛,越来越多人开始躺平,觉得工作无趣、生活无力、学习无用、情感无助。

在一堆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个人管理”的书中,《精力管理》这个词顿时吸引了我。我隐隐觉得是个新理论。果然,这个管理理论,提倡的是,“管理精力”,“追求压力”,“生活是一系列短跑冲刺”,“放松时有效产出的时间”,“目标驱动表现”,“依靠习惯”,“全情投入的力量”。

精力管理-新理论

对比过去的理论,精力管理理论并不强调时间的利用,反而更强调个人主观的精神状态。在英语原文中,精力的原文词语是“Energy”,有能量的意思。换言之,我们应该好好开发、锻炼、利用好自己个人的内在能量(Energy)。在某个时间点,能做到高质量地输出。

精力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精力管理理论最初源于写作团队与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合作成果,在其中不难看到很多身体锻炼理论的影子。而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

  1. 精力有四个维度组成,分别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

这四个维度共同组成“精力来源”,他们相互影响。在四个维度的组合下,我们个人会体现出以下不同的感觉,可以划分在一个数学象限里。

精力管理-精力象限

如图所示,纵轴是体能的维度,横轴是情感的维度。右上角的箭头就是我们期望的状态。既有心又有力、所向披靡。另外,思维的维度主宰着事情成效高低。意志的维度决定我们是否能长期不忘初心、坚持到底。

关于这四个维度,接下来四期的读书笔记会一一分别介绍。

  1. 精力需要收支平衡。

我们不应该逃避压力,我们利用精力去应付压力,这样会让精力水平获得锻炼而提升。但是也要注意休息,让精力得到恢复,不要过度使用。目标是让精力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这个理论很明显来自体育训练中,我在参加长跑训练的时候,手表就会根据我的训练和身体状态告诉我,当前是不是一个平衡的状态(“balanced”)。非平衡状态意味着可能过度训练,或者训练不足。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我的长跑表现。

除了体能维度,同样的平衡理论也适应于精力来源的其余三个维度。

  1. 突破自己惯常极限

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维度都可以突破舒适圈获得提升。我们需要的就是一套方法,在四个维度分别锻炼。

  1. 用仪式来培养积极的习惯

我们学到了理论和方法,只有把它日积月累地做出来才能获得效果。事实证明,我们不能靠自制力、意志力来长期坚持一件事。只有习惯才能做得到。仪式就是培养习惯的好方法。这个仪式有点像打卡,但更重要的是打卡的目的和内容需要积极和正面。

典型的个案

一切听起来都合情合理,完美无暇,但是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可能一地鸡毛。我们从小受到更多教育是知识类的,极少被教育如何自我管理,我们(尤其是在中国受教育的孩子)都能知天高地厚、谈古论今、意气风发。但是,偏偏没有学到如何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去处理好接踵而来的任务和工作。

很多人在成年后走入社会,开始获得更多的社会身份,负起更多的责任担子。一开始他们可以应付,后来时间长了就变得被动,被动地应付不得不做的工作和任务,甚者更是逃避现实。

书中的罗杰就是一个典型中产家庭的丈夫、父亲、女婿、儿子、员工。一下子,我们就看到一个人在社会家庭的角色和责任。他找到了写作团队也是因为,他快招架不住来自全方位对他不同角色的挑战。在不同角色的演绎中,他觉得有时不痛不痒,又有时危机四伏。总之就不能全情投入。

罗杰42岁,风华正茂,是一家大型软件公司的销售经理,6年中4次升迁,家庭也幸福美满。可现在却有5个基本障碍困扰着他:精力低下,焦躁,消极,人际关系淡薄,还缺乏激情。

我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都市中产中年人的状态,上有老下有小,早出晚归,日复一日,体能日渐下降,生活早就缺乏新意了,每天强打精神生活工作着。写作团队以他作为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帮助我们看出精力管理如何帮助一个普通人提高生活工作的质量。在后面的阅读中,我们会一次次谈论到他的情况。

顺势而为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不断奋力地前进,喝了不少心灵鸡汤。直到这些年,渐渐迈入中年,才懂得顺势而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乃至外界环境都有各自的规律,我们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没必要和这些因素逆着干。顺势而为方能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在精力管理上,我们必须尊重生命的规律。世界有春夏秋冬,生命也有张有驰,我们既需要积极锻炼个人的精力,同时也要给出足够的时间休息恢复。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是一个持续或者长跑的过程,反而,更像一系列的专注竞速短跑,间隔着恢复的时间。我在长跑训练里就有一项是“间歇性训练”,它被证明是可以有效刺激身体,提高跑步表现(快跑固定一段距离或者时间,然后缓和一段固定的时间,然后再快跑同样的距离或时间。如此循环若干个周期,直到心率在休息时间里也无法慢下来为止)。我们做每一件事都可以间歇性地做,“番茄时间”工作法也就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在长期来说,我们要尽可能维持精力的收支平衡。躺平不能算是平衡。我们的精力的四个维度都需要锻炼才能进步,生活工作质量才会上升。生活再忙碌,我们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休息,主动打破连续工作的坏习惯,避免压力成瘾而过劳致死。

总结

关于时间管理,我们仍然需要知道如何有次序地利用好时间,提高效率。精力管理在更多维度帮助我们提高质量。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有所收获,也开始了10公里的长跑训练计划,而且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这本书及其理论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借鉴并且结合了很多科学研究成果、心理学的理论,乃至人生观哲学。首先帮助读者提升认知力,带动读者独立思考,然后把这套管理理论使用到个人的生活中。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同,我并没有公式般套用里面的模版。但是,经过独立思考后,我获得了更多更符合自己的生活方法。

这本工具书值得一读。